|
南方电网云南红河建水供电公司助力乡村振兴 古城人民日子甜云南红河建水,一座有着3500多年历史的边地儒城,在时光的淘洗中剥蚀出了千年的古城、雕琢出了千年的紫陶、沉淀下的是千年的文化,这些古老的文化符号在乡村振兴的号角下焕发出全新的光芒,并推动着建水靓起来、富起来、绿起来。 临安古城是建水旅游的一张名片,1200多年的文化传承,“古建筑博物馆”、“民居博物馆”的浓厚古韵吸引着大批游客驻足。 “临安古城3.3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部按照明清建筑风格恢复。”2014年,建水县政府提出恢复古城传统风貌特色,按照规划要求,需要对桂林街两侧的输电线路进行电缆入地改造。接到任务后,南方电网云南红河建水供电公司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并迅速制订电缆入地改造施工方案。为尽可能减少停电时间,建水供电公司召开停电方案研讨会,对停电时间、停电范围、停电公告发布等内容进行反复论证,并决定采取互供、倒负荷等方式推进作业,有效保证了电缆入地期间建水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由于施工地点位于古城繁华地段,车流人流密集,道路两侧商户众多,施工环境相当复杂。顶着高温、湿热天气,建水供电公司施工人员持续奋战了30多天,桂林街电缆入地改造工程圆满完成,街道焕然一新。紧接着,临安路、北城路等也陆续完成了电缆入地工程,千年古城变得越来越靓丽。 “让古城靓起来,还要让古城用电服务越来越好。”建水供电公司总经理查玉平说。2018年春节,临安古城迎来了近百万游客,用电量骤增,但却实现了零投诉,一方面得益于电缆入地工程的快速推进,另一方面,建水供电公司围绕古城旅游新增了5条供电线路、并加大带电作业力度,全方位提升了供电可靠率。而从日常点滴着手,贴心做好用电服务,也让古城居民幸福感倍增。 “有电啦!供电公司的服务真是贴心,那么晚了还在给我们抢修,太谢谢你们了。”2018年4月16日晚,建水临安古城武庙街居民高兴地对电力抢修人员说。 当天下午6时,建水供电公司城区供电所接到群众来电,反映武庙街一带停电了。经现场排查发现,地下电缆线被过往车辆压坏了,应急抢修迅速启动。 天渐渐黑了,抢修人员注意到,附近的居民几乎都是老人带着孩子,孩子还要写作业,没有电实在不方便,城区供电所立即调派了一台发电机前往抢修点,并在附近设置了临时充电点。有了充电点,孩子们都围拢过来写作业,一位老人给手机充过电之后,立刻打电话给孩子:“别担心我们,刚才手机充了电,娃娃在充电点写作业,这里可亮了。”经过近2个小时的抢修,古城的灯一盏盏亮了。 笔直的道路、成排的楼房、烂漫的花海庄园、热闹的农家乐……这是现在临安镇狗街村最寻常不过的画面。但在5年前,该村总支书记夏德有和村民们面对偏远的地理位置和落后的发展面貌总会感觉非常迷茫。事情的转机,源于5年前城区供电所所长普将和副所长万鸿斌的一次登门拜访。 城区供电所副所长孔彦回忆说,“2013年,我们公司提出了要全面提升供电服务水平这一工作目标,当时,大家就意识到光靠供电所的40个人要全方位服务好5万用户难度太大。为了提升服务质量,我们想尽办法,逐一走访了临安镇政府、15个社区、14个村委会,经过充分沟通,决定构建起供电所+村委会(社区)联动模式,实现高效互动。” 构建模式之初,城区供电所选取了建水第一批异地扶贫的搬迁村子——狗街村作为示范点。经过与狗街村多次的联建活动,狗街村清楚地认识到,电力将会改变他们的生活。2013年以来,建水供电公司大力向狗街村倾斜项目,只要有用电需求,就一定想方设法满足他们。2013年至今,公司已经向狗街村投资了239.78万元,新建、改建中压线千伏安,低压线千米。有了充足的电力,狗街村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花海灌溉、农产养殖、水上公园·,下一步还将建起农产品销售市场、医院……5年来,过去的贫困村成了临安镇所有村社的“领头羊”,人均年收入由2000元升到了5000元。 每当提到电力公司时,村总支书记夏德有总是翘起大拇指夸奖:“没有电力公司的支持,就没有狗街村的现在,是电力支撑起了我们的发家致富梦。”电力项目的快速落实和村委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供电所开展日常的树障清理、纠纷协调方面,狗街村委会总会全力支持,供电所+村委会(社区)的联动模式成效凸显,狗街村的发展也引起了其他村委会的瞩目,之前装个变压器村民们都会纠结是否有辐射、是否会影响生活的状况一去不复返,现在更多的村委会主动上供电所要项目、要支持。 已有千年历史的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广东石湾、重庆荣昌并驾齐名为中华四大名陶。说起建水紫陶,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建水紫陶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绍康。 年近八旬的陈老,13岁随父亲学习制陶,不仅谙熟建水紫陶的整个工艺制作流程,而且精于雕刻,能书会画,其紫陶工艺品独具一格。 而陈老坚守了60余载的紫陶事业,现在在儿子陈俊手中薪火相传。在陈俊记忆中,小时候为了帮助家里制陶,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和父母一起出门拉陶土,烧一窑紫陶不仅消耗巨大,一次需要10多吨柴火,而且连续十六七个小时都需要有人在旁边守着,当时觉得天底下最苦的营生就是做紫陶。但慢慢地,随着路通、水通、电通,拉窑土再也不用起早贪黑,自从有了电窑,轻轻一摁开关,稳定的温度、湿度都能自动控制,再也不需要人寸步不离的守着,不仅如此,时间也大大缩短,七八个小时便能烧好一窑紫陶。这份“最苦的营生”也成为了最能展示文化涵养的事业,紫陶产品从最初的气锅罐、盐巴罐、茶叶罐,发展到现在有上百种形态,逐渐融入的书法、篆刻、绘画等元素,成为了书画大师们竞技的舞台,也成为了文化符号兼容性最强的载体。绍康工作室,从最初的10多名员工,发展到现在的40多人,年产值达500多万,利润达200万元左右。 绍康工作室只是建水紫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紫陶的发源地碗窑村,这个有着1000多户村民的村庄楼房鳞次栉比,长长的街道两侧,家家户户都在经营紫陶,售卖着造型各异的陶器,海内外客商纷至沓来,因紫陶而声名远播,因紫陶而发展振兴。在新建的紫陶文化创意园区,产值已突破7亿元。而为了满足紫陶产业可靠用电需求,建水供电公司投资190多万元新建线路、新增变压器。 4月25日,建水羊街村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牛垦大地农业科技开发基地的程森林总经理站在自家葡萄大棚旁向记者介绍:这一片种的是“夏黑”、“红地球”,再过一个多月就能上市了;那边准备嫁接“蓝宝石”……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程森林来自浙江,2012年来到建水羊街时,看中了这里独一无二的生态资源和种植周期较短的早熟葡萄,便不远千里来到羊街安家落户,最初租下300多亩土地种植葡萄,由于利润可观,又邀约亲戚朋友过来一起种植,现在种植规模达到3000多亩。 牛垦大地农业科技开发基地属于红河州龙头企业,随着规模的壮大,目前建起了从葡萄种植到酿酒、冷链的一条龙产业链。由于葡萄的生长对于温度、湿度、灌溉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可靠的电力供应就显得尤为重要。施肥、打农药、灌溉都要用电。从2016年开始建起冷链以后,这个占地达到15.3亩的冷链基地,用电量更是大增,而酿酒方面,筛选、粉碎都要用电,全部算下来,1年的电费近30万。目前产值5000万,利润达到20%,产品销往北京、浙江、广东、附件等省份,甚至还“走出去”,销往越南等东南亚、南亚国家。目前,像程森林经营的早熟葡萄已成为建水的支柱产业,全县共有10.05万亩。 “在我们整个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电力服务可以说是‘有求必应’。”程森林深有感触地说。从2012年刚开始种植葡萄时,建水供电公司就开通绿色通道,简化业扩报装审批流程,从申报到安装只需要1个星期。2016年,冷库运转起来以后,最怕的就是停电,一个冷库内的物品一般价值60~70万元。而针对程森林葡萄产业基地用电量的节节攀升,南庄供电所还专门为他们架设了10千伏建业线。就算偶尔线路有停电计划,供电所也会提前将停电通知送至葡萄协会,并电话通知各冷库业主。 葡萄的种植,有效带动了建水当地的就业,仅陈老板葡萄种植、酿酒、冷链产业的正常运转,每天就需要投入两三百人,而到了每年的1、2、12月份的用工需求高峰期,人数还会翻番,几乎每人每月能有2000元以上的收入,当地群众的腰包也一天天鼓起来了。 地方经济的发展,就像程森林形容的那样:2013年刚到羊街种植葡萄时,由于发展较慢、人气也不足,村里的集市上每周二、周五才有人来卖农副产品,但现在,平均每天都能卖掉5头大肥猪,当地群众家家户户都盖起新房子。 (电头条专注行业新闻热点,传递世界能源正能量,欢迎关注订阅,转载请注明电头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